靖康恥,方過十三年。

  南宋豪放派詞人,以「稼軒居士」為號的辛棄疾生於山東濟南,因父早亡,從小隔代教養長大。祖父教育他身處金朝,但心指南方;後來二十二歲隨耿京起義,力主與南宋正規軍一同抗金,奉表歸宋,力擒內賊,斬之成名,躍為當代傳奇。

  理想主義者,泰半含恨而終。此後四十載,或官卑志遠,或有立於屈窘,毀譽危局之難,大體上,皆未獲朝廷重用。平生忠憤鬱結,盡瀉詞章,主戰宿願鍍金傳世,將軍本色青史留名。

  辛將軍歸宋第五年,宋孝宗登基第三年。曾給岳飛平反,也曾北圖中原,卻被迫與金人簽下和議的孝宗改元乾道,南宋逐漸走向小康局面。這一年,辛將軍書《美芹十論》,「雖越職之罪難逃,野人美芹而獻於君,亦愛主之誠可取。」孝宗已讀不回。乾道四年又書《九議》,成果依舊如是。朝廷不採納辛將軍主張,晚年他喟嘆:「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Lofter上有辛將軍粉絲從他詞作中總結心情:

  我不能去打金國我好難過。朝中主和小人都是什麼垃圾。

  大約在辛將軍歸宋二十年後,因為官顯才,逐漸與理學大師朱熹相知相惜。朱熹死時,門人舊友困於黨禁,幾乎無人敢來送葬;辛將軍卻毫無避忌,親身赴會,為文祭之,以還朱熹愛才之念,贈言之恩,珍重之情。

  朱熹在世時,兩人同遊武夷山九曲溪,當下各作棹歌十首。一人寫景,概括風貌;另一人寫景之外,更將同遊者納入鏡頭,於層層景致終點處,當作主角一樣,譽為隱世帝王師。你看風景我看你,懷才不遇者之可愛,也是一絕。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一水奔流疊嶂開,溪頭千步響如雷。

扁舟費盡篙師力,咫尺平瀾上不來。

 

山上風吹笙鶴聲,山前人望翠雲屏。

蓬萊枉覓瑤池路,不道人間有幔亭。

 

玉女峰前一棹歌,煙鬟霧髻動清波。

遊人去後楓林夜,月滿空山可奈何。

 

見說仙人此避秦,愛隨流水一溪雲。

花開花落無尋處,仿佛吹簫月夜聞。

 

千丈攙天翠壁高,定誰狡獪插遺樵。

神仙萬里乘風去,更度槎丫個樣橋。

 

山頭有路接無塵,欲覓王孫試問津。

瞥向蒼崖高處見,三三兩兩看遊人。

 

巨石亭亭缺齧多,懸知千古也消磨。

人間正覓擎天柱,無奈風吹雨打何。

 

自有山來幾許年,千奇萬怪只依然。

試從精舍先生問,定在包犧八卦前。

 

山中有客帝王師,日日吟詩坐釣磯。

費盡煙霞供不足,幾時西伯載將歸?

 

行盡桑麻九曲天,更尋佳處可留連。

如今歸棹如掤箭,不似來時上水船。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辛棄疾 朱熹
    全站熱搜

    Z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