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義風流夙所欽,別離三載更關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籃輿度遠岑。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只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
(朱熹和陸象山兄弟鵝湖二詩)

籃輿是車馬的意思。
跟自己欽佩的人在某些地方就是談不來,真的很叫人五味雜陳啊...

(2)
陸子靜云:"讀書講求義理,正是告子義外工夫。"某不以為然。如子靜不讀書,不求義理,只靜坐澄心,卻似告子外義。--朱子語類<孟子二‧公孫丑之上>

告子何辜...被孟子批判過後,還要百年千年這樣被後世儒者繼續罵下去...
莫非其理不正,就非得遺臭萬年??

陸象山沒有直接說朱熹的學說是告子之流、是"義外",反而是朱熹在這裡曲解了陸象山,罵得也比陸象山狠...
分歧和誤會如此嚴重,也難怪有人會說鵝湖之會根本是理學家吵架了(雖然宋元學案裡說朱陸倆人在鵝湖時彼此都客客氣氣的,沒有不歡而散)。

(3)
朱元晦曾作書與學者云:"陸子靜專以尊德性晦人,古遊其門者,多踐履之士,然於道問學處欠了。某教人者,是道問學處多了些子,故遊某門者,見呂多不及之。"觀此,則是元晦欲去兩短合兩長;然吾以為不可,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謂道問學?--陸象山全集<語錄>

古今中外,任何學門、教派、道理,似乎都會有雷同的爭議出現。一方重視那根本之道,說另一方所考究的,無非是末節,並不能幫助人;另一方卻也視對手為無甚著力處,雖標榜奧義,卻淪為浮誇企跨,妄自空談之徒。爭吵多了,便會把一些心有鬱結的人捲進去,絞碎。誰人知其所止?這裡朱熹願意取雙方之長而補其短,卻是陸象山胸襟不如朱熹了。

arrow
arrow

    Z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