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閒,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台。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

(1)
「楚雖三戶」有三個說法:一說為地名,左傳云「以畀楚师於三户」,杜預注云「今丹水縣北三戶亭,即此矣」。錢穆在<屈原居漢北為三閭大夫考>中考證,三閭應該就是三戶,為屈原所居邑名。二說,這裡的三戶是指楚國三大姓:屈、景、昭,皆由楚國王族所出;作為地名的「三戶」亦是指這三大家族。三說比較通俗一點,就是字面意義上「即便楚國只剩三戶人家,令秦國滅亡的也一定是楚國!」
或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會廣泛流傳,正是因為楚國老百姓以第三種說法來解讀,激發了大家心中的豪氣吧。二說將三戶特指為三大家族,就缺了那麼點亡國後困窘飄零、人民卻更加意氣勃發的氣慨。至於第一種說法,史記正義有云「南公辨陰陽,識廢興之數,知秦亡必出於三戶,故出此言。後項羽果度三戶津破章邯軍,降章邯,秦遂亡。是南公之善讖」,強調歷史發展不可思議地符合了預言。
事實上,楚國的宗廟亦在三戶;因此三戶可看作楚國的根基之地,是貴族想像中最後最後的退守之處。無論這句話是神祕的預言,亦或有歷史文化淵源的決意呼喊,都不可否認,它確實激勵了許多楚人致力於抗秦事業。陳勝是楚人,項羽出身的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就連劉邦也作過楚將。

(2)
范增認為,陳勝失敗的原因,在於楚人至今懷念王室,為楚懷王被秦國扣押,最後死在異鄉的國難感到悲憐;但陳勝卻不立楚國王族後代為王,沒有順應民心所向。楚懷王入秦的時候,秦國正值秦昭襄王在位;其母宣太后本為楚國公主。換句話說,秦昭襄王是楚懷王的表弟,宣太后是楚懷王的阿姨;楚懷王等於被親戚給綁架了。這段故事的前因後果,在一個古史辨派寫手TG的文章<屈原的政治能力>中略有所陳。綁架事件的十三年前,楚國與齊國聯合對抗秦、魏、韓的三國同盟,史稱「中原大戰」,最後楚國這邊慘敗。之後楚國的實力不斷走下坡。
猜想一下。或許在綁架事件發生以前,楚人就已飽受國力不如人的窩囊感折磨;而懷王入秦不返,僅僅是往乾柴上澆油添火。
題外話,我真的對古史辨派,或者說TG這個人,生不出多少好感......但他有他的專業呀,哭。

(3)
項羽的叔父項梁死在章邯手中。
項梁起東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宋義乃諫項梁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乃使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驕傲輕敵,印象中正是西楚霸王項羽末期的特質之一。宋義知兵,而且慧眼識人;太史公記載項梁事蹟,不光鋪墊了項羽發跡背景,更隱約提示了這家人--當然包括項羽本人--的性格缺陷。
項羽後來殺掉宋義、奪取他的上將軍之位,過程之陰險狡詐,對比宋義諫言於上的勇氣與智慧,實在叫我覺著毛骨悚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史記 項羽 楚雖三戶
    全站熱搜

    Z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